从入校到退休,50多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学校的四次大搬迁。从淮南到济南,从济南到肥城,从肥城再回济南,又从济南迁至泰安——从淮河之南到黄河之南,地理位置上的升级,也象征着学校发展的升级。而且这种搬迁,不像单身青年简单单单带着行李外出暂住,而是举家大搬迁,学校在哪,家就在哪。正因如此,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校一路走来的艰辛、变革,以及深植在师生心中那种团结和砥砺奋进的精神。
1963年,我身在淮南矿业学院。当时,学校成建制并入山东煤矿学院,由此我经历了从淮南到济南的第一次搬迁。这次搬迁适逢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不久,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济南方面的老师和职工对我们格外照顾,让我感动不已。当时房少人多,住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家共住一套房,共用一个厨房,共用一个卫生间。为了让我们住得舒心,一些山东矿院的教职工主动让出自己的房子,搬到教室、办公室甚至实验室住,有的一住就是好几年。当时我刚结婚不久,与另外一家人合住一套房,已经堪称是特别照顾了。
1964年,来自江苏煤专、江西矿院等地的4个单位的师生与我们合并,学校人数急剧增长。随着南方人的融入,饮食差异、水土不服等新问题也迅速出现。但当时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在想办法克服困难:身体不舒服就互相照应,食物不适应就彼此交换,教职工多吃点苦,把最好的食物、资源都留给学生。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羊,当年领导干部在思想、行动上发挥统领作用,是我们的坚实后盾。每个星期六下午是固定的义务劳动时间,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义务劳动”,大家共同修建操场、平整马路、除草绿化。领导也不例外,没有架子,不说空话,带头干活,很快学校的面目焕然一新。学校一步步壮大,不到3年的时间,来自天南地北的兄弟姊妹,从思想上到生活上,高度统一起来,学校也成为红旗单位。原中共中央委员、教育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曾率领其他名牌大学的校长到学校来参观,《大众日报》全面介绍了山东矿院的经验并发表了社论。不久,《光明日报》又专门对学校进行了报道,给了我们巨大鼓舞。
第二次搬家,是把我的生活和教学都搬进了肥城矿区。我记得搬家是在11月,装车时我带了箱子、被子、劈柴,车在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半路还发生了抛锚,下午5点多才赶到肥城的三十二工程处。上级给我安排了住处,是一个长期无人居住的工棚,但车开不进去,只能停在工棚远处一个小广场,离工棚还有四五十米。幸好朱茂林老师在等我,还有司机帮忙卸车,三十二工程处的家属、小孩也都赶来帮忙。
这次搬家,包括我在内的七八家,算是彻底搬离了济南。1971年在肥城期间,采煤大队招了四个班,由于住宿条件有限,其中两个班作为教学点,直接住到了肥城矿务局大封煤矿和陶阳煤矿。教学点有采煤老师、外语老师、测量老师、井矿老师,七八个老师,大家住在矿上一个旧仓库里,距离三十二工程处的家有十几里路,我根本就没有机会回家,家人孩子自然不常见到。
一年时间里,老师陪着学生们,吃住都在矿上,教学也在矿上,但同学们从没有过怨言。当时赶上“文革”,大学一度停招,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好点的也仅有高中文化,个别的还是小学文化,听课像是云里雾里。但好在大家都很努力地想跟上队伍,老师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儿要把学生培养好,仿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老师一边补课,一边因材施教,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当然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充电,因为在矿上教学要与生产、设计施工相结合,所以我们也在向矿上的工人、技术人员学习,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教学财富。
“山东大地红烂漫,到处都是矿学院。”这是我经历第三次搬迁的背景,当时肥城、兖州、莱芜到处都是矿业学院,这样的分散办学适应不了继续招生的需要,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于是领导层决定整个学校迁回济南。其实1971年11月,省里已经决定在泰安把各点合并,不再迁回济南,但是面对泰安校舍暂时不足和必须继续招生的两难,肥城采煤大队还是只能暂回济南。我们搬回济南时,原来的房子早被别人占了,有的老师家只能住在教室里。我还算幸运,住进了平房,虽然没有卫生间也没有厨房,但已经挺满足了。毕竟那几年,看毛主席著作、读毛主席语录、搞革命才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根本没有读书和工作的机会。所以能重回教师岗位,大家都觉得弥足珍贵。
1975年,采煤系作为第四次搬迁中最后一个搬走的系,在现在这个地方(泰安)尘埃落定,我也随着来到泰安。当时真是高兴,因为我在被称为“西伯利亚楼”的二楼上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泰安校内有四座家属楼,再也不用几家人挤在一起生活了。我的房子南北两间,有卫生间,有厨房,还有个小客厅,虽然跟现在的住房条件没法比,但当时已是莫大的知足与感恩。
现在想起来,我经历的每次搬迁,简单来说是校址的变更,往大了说是一次次的深度大融合。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学校的历史,而我们处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也创造着历史。领导带领下的一往无前、同事之间的鼓舞帮扶、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在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现在的回忆里都熠熠生辉。这种艰苦奋斗的信念也延续深植,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这段珍贵记忆,至今深藏在我脑海中。
选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讲述:史国华 整理:许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