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大型国企的主要负责人,并且在省经信系统和省政协岗位贡献力量,得益于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诲。在母校迎来七十华诞的大喜日子里,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求学和工作时期的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仿佛就在眼前。
回顾40年的人生轨迹,我体会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大浪淘沙”的历练。不管岗位怎么变化,我牢记“惟真求新”的校训,始终像煤炭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始终保持着求真的执著、求新的激情和求进的品质。
苦涩的少年生活 青涩的校园时光
1958年6月,我出生在菏泽曹县一个农民家庭,随后又随着父亲落户到了单县黄寺村。
那个年月,正是三年自然灾害、肚子都填不饱的时期。我们一家七口人,经常是数着米下锅,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寻一口饭,两岁的时候,我被父母送到河南姑姑家寄养了两年。我的童年是艰难苦涩的,但就是这段时光催促我更加勤奋好学,与此同时还学会了种地、会计、绘画等,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能人”,高中刚毕业就被县委宣传部调去从事美术、宣传工作。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我参加了考试,最终被山东矿业学院(今澳门永利yl6776)电气自动化专业录取。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幸福的,有饭吃、有书读,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拼命吸吮着文化和科学的营养。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而过,但母校带给我最深的影响是“惟真求新”的精神,这也成为我的座右铭。惟真,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知;真诚做人,认真做事。求新,就是探求新知识,研发新技术;谋求新发展,开创新业绩。母校这种求真务实的浸染深入灵魂,使我受益终身。
努力干好第一岗 尽力答好第一题
1982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兖州矿务局南屯矿机电科运转队副井检修班做技术员。当时一个机电科有1000多人,7个党支部。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我主动要求到最基层实践锻炼,收起学生气,扑下身子、甘于吃苦,与工友们打成一片,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善于从现场实践中发现问题、探寻答案。
就在这个时期,领导交给我一项攻关任务,也是兖矿多年没有解决的一项重大技术难题。当时,南屯矿进口了我国煤炭行业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装备,承担这套装备下井的副井提升机是苏联生产的860千瓦电机,马力太小无法把综采装备送到井下去,为此矿里委托国内一家电机厂设计生产了一台1000千瓦的电机,但由于该电机半速振动,下不了井。矿里聘请有关专家经过八年多次调试还是无法解决半速振动问题,国家煤炭部和矿领导非常着急。
接到任务后,我日夜钻研,白天与工人师傅一起检查控制系统及设备,查找问题,晚上便翻阅技术资料,反复研究,确认电机控制系统没有问题。经过反复琢磨之后,我把攻关重点放到电机设计上,带着图纸到母校寻求电机专家虞梦先教授给予指导,经教授推荐介绍,拜访了国内电机设计制造方面的多名专家。回到矿上后,我综合分析多名专家的意见,最终明确是电机设计接线存在问题,于是将电机接线由“双星”改为“三角”,并用380伏的低压进行实验,效果良好。于是让厂家对电机进行改造,最终攻克了这道八年多未能攻克的难题。
电机改造后,副井提升机顺利把综合机械化采煤装备送到井下,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原来的8个采煤队一下子缩减到2个,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而且产量也大幅提升,还促进了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创造了我国最早从国外引进综合机械化采煤装备的成功应用案例。
我初出茅庐,就攻克了一大技术难关,全矿上下广泛赞誉,我因此当选为职工代表,登上主席台代表青年技术人员发表感言。信念之火一旦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此后的日子里,这件事一直激励着我心无旁骛搞技改,成为我满怀激情干事创业的第一级台阶。
既要有飞翔之梦 更要有飞翔之翼
兖矿集团非常注重科技创新,重视清洁生产,增强创新驱动,推动核心技术不断提升跃进。我深乐于此并为之付出了努力。
1985年11月,我收到通知,组织派我去法国参加井下皮带运输设备的学习培训与检验。
在法国,我惊叹于国外采煤及运输技术自动化程度之高,看到了国内采煤及运输的差距,充分利用短暂六周的时间深入探究,掌握了井下运输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回国后,我积极开展进口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成功解决了采煤井下运输瓶颈,提高了综合生产率。
我是科班出身,始终认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科技快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紧迫形势,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不学习不创新,很快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所以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多忙,我从未放松过学习,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敬畏,保持着敏锐性和危机感。国外培训归来后,我先后担任机电科副科长、矿副总工程师,兼任南屯矿煤矸石发电厂副厂长并主持工作。在这期间,我不间歇、不止步,又攻读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管理学硕士。
1994年,兖州矿务局选派我去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部,参加全国煤炭行业总工程师培训班。因为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所以刻苦学习、加倍付出,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对我这个来自山东年龄最小的同学,老师和班里的“大哥大姐”很是喜欢,一致推选我当班长。当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又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博士。读博期间,我立足实践需求,争取到一个国家“863计划”项目,1997年,我取得博士学位时,该项目也顺利完成,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致胜法宝。我对此始终坚信不移,并痴迷其中,即便担任兖矿集团总经理后行政事务繁忙,依然在科研一线付出了很多精力,攻克了一些技术难题,对于推动兖矿集团煤炭高效开采、清洁利用、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煤炭生产自动化和以水煤浆气化为核心的煤炭深加工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先后承担和组织完成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同时,还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南屯煤矿选煤厂计算机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课题,建成国内首套采用CIMS技术的选煤示范装置;向德国DBT和美国比塞洛斯公司实施技术许可;组织了“综采放顶煤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全自动化综放工作面。我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水煤浆和氧化剂在线投料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高效洁净煤基甲醇联产电系统的开发和示范”项目;组织了“兖州矿区高硫煤洁净利用创新技术集成及工业示范”项目;在国内煤炭间接液化技术领域,首次建成了万吨级煤间接液化低温、高温费托合成中试装置,并在陕北榆林金鸡滩煤矿建成了百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现已投入运行并取得良好成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多项科研成果创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建成了多套大型工业化装置。这些成果浸润着我和团队的心血和汗水,包含着创新和创造,更践行着我的初心和梦想。
强国是强企的后盾 强企要为强国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正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明证,也是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积极实践。而当年我和兖矿集团一起迈出了这第一步。我理解,企业走出去,必须有坚强的国家后盾,必须与国家战略同向,走出去的企业要协同团结,拧成一股绳。国际化视野,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长度,要有持久的耐心,在企业管理者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果断拍板时候的魄力、寂寞时候攥紧拳头的坚守。
兖矿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始于2004年收购澳大利亚的澳思达煤矿。在此前的2003年,我担任兖矿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我记得,这一项收购开始并不被看好,那时的澳思达煤矿,因井下频发火灾已经九易其主,宣布破产进入银行托管程序。我认为澳思达煤矿特别适合综采放顶煤。所以,我带领技术团队为在澳大利亚的首次收购做足功课,采用综采放顶煤技术和防灭火技术,不仅恢复正常生产,还使其成为澳大利亚的“安全示范矿井”。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中,我始终坚持国际战略、世界眼光,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到未雨绸缪、蓄势待发,推动实施“技术资本化”战略。自2004年起,我在考察多个国家后选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并在澳大利亚众多目标公司中,选定了资产优质、运转优良的煤炭上市公司菲利克斯公司。2008年正值世界金融危机之际,全世界的优质公司大都处于股值最低,经多番论证,决定收购市值已经低于净资产的菲利克斯公司,并与该公司达成收购协议。而在澳大利亚收购大型公司需要政府批准。2009年,我到澳洲参加达沃斯论坛,与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会面,全面介绍了兖矿集团综采放顶煤技术,并提出收购菲利克斯公司意向,陆克文称赞综采放顶煤技术是适用于澳洲最好的采煤技术,并当场同意收购。巨大的示范效应,使兖矿集团赢得澳大利亚政府和同行的尊重,打开我国大型成套技术向发达国家输出的良好局面。
2010年,我担任兖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后,主导兖矿集团加快国际化战略,在澳洲累计投资69.5亿美元,先后进行6次重大并购。2012年6月28日,兖矿集团兖煤澳洲公司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煤炭上市公司。由此,继上海、香港和纽约之后,兖矿集团成为中国惟一一家拥有境内、境外四地上市平台的企业。在澳大利亚拥有和管理11个生产矿井/区、4个煤炭资源勘探项目,规划煤炭产能按100%权益计算为9380万吨,煤炭资源量104.3亿吨、储量19.94亿吨。到2018年底,兖矿在澳洲固定资产突破589亿元人民币,产量8000多万吨,相当于两个兖矿本部的产量。2018年,兖煤澳洲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亿元人民币,完成税后净利润42.73亿元人民币,累计偿还贷款94亿元人民币,全年分红派息24亿元人民币,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2011年,兖矿集团出资2.6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的19项钾矿资源探矿权,区域为5300平方公里,探明钾盐储量397亿吨。而我国当时的钾盐储量仅有10亿吨,占全世界的1.6%,而需求量是全世界的20%。正是这个时期,兖矿的海外版图不断扩大,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兖矿集团国际化建设经验,也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兖矿集团积极整合国内市场,先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陕北榆林、新疆等地收购了多家大型煤矿,推动集团形成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三大主业”,省内鲁南、邹城、兖州“三个园区”和外部贵州、山西榆林、新疆、内蒙古鄂尔多斯、澳洲、加拿大“六个基地”发展格局,为兖矿成功进入世界500强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7月22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兖矿集团继去年首次上榜之后,以388.8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度上榜,排名至318位,跃升81位。兖矿集团之所以能够上榜世界500强,是几代兖矿人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特别是2000年之后,兖矿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始终坚持以科技铸就梦想,以激情书写人生,惟愿以惟真求新的精神立业报国,真正以初心践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