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 加快构筑学校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罗公利在澳门永利yl6776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发布时间:2022-05-03  点击:

老师们、同志们:

这次全校人才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分析总结学校人才工作经验和面临的挑战,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校人才工作,为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下面,就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构筑学校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1年12月,山东省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李干杰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使山东成为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李干杰书记对全省人才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强调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全力打造一流人才载体平台、全力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全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构建最优人才生态,努力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国家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切实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学校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推动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学校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内外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高等教育深刻变革,行业和区域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人才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人才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作为优先发展战略来抓。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擘画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蓝图,彰显了我们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视。

二是系列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学校人才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十四五”时期,国家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教育强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最终均聚焦于人才“量”的集聚和“质”的提升,为人才工作创造了重大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增强了人才工作的国际竞争力。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与社会环境长治久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魅力,增加了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四是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出台,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聚焦人才评价改革,制定实施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重大举措。山东省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实施人才引育创新等十大创新,出台了《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这为高校做好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和保障,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是学校事业快速发展,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学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奋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战略目标“固本拓新、提升内涵,综合实力进入国内高校百强”的重要时期。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了广阔舞台。

六是学校现有人才工作基础,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坚定了信心。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特别是2018年以来,学校党委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实施“一流人才强校工程”,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人才工作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层次明晰、系统多元的人才引育体系,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信心。

(二)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学校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学校人才工作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四个面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工作只有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才能在培养世界一流团队、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上有新的突破;只有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才能在造就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有新的担当;只有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才能在打造产学研融合人才队伍、解决“卡脖子”难题上有新的成效;只有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才能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上有新的作为。当前,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四个面向”的目标要求,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是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给学校人才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国内高校都在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人才争夺日益激烈。我校如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打造引才强磁场,提升人才吸引力,在保持人才队伍规模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是学校存在的短板弱项使学校人才工作缺乏有力支撑。目前,学校改革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比如,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办学理念不够先进;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国家级创新平台仍为空白;国际化理念不够牢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办学基本条件不够完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科研用房以及基础设施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管理不够科学高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严重制约着学校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学校人才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目前,我校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顶尖人才、学术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数量不足,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具备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十分匮乏。其次是青年人才不足,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数量不多,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不足,在全省同学科有学术竞争力的青年人才缺乏。第三是团队建设缺乏思路,科研水平高、行业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人才团队不多;以国家级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团队数量不够多、结构不够优、成员不够稳;跨学科团队尚属空白,多数人才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没有团队,也不知道如何建设团队。第四是个别干部意识不强干劲不足,紧迫感、危机感不强,存在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和等靠要的思想。有的视野不够广、心胸不够宽,缺少容才、用才的雅量;有的缺少规划、缺乏思路,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规划脱节。第五是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存在“重引进、轻管理,重待遇、轻考核”的倾向,人才引育投入较大、收益不高,部分人才作用发挥不理想。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同志们,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拿出时不我待的拼劲和久久为功的耐力,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三、明确目标,持续发力,推动学校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人才工作将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主动对接党和国家人才战略,按照“八个坚持”总体要求,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打造聚才用才新优势,加快构筑学校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一)学校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人才工作的目标是:

到2025年,建成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人才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明显提升,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事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发展局面。

到2035年,即学校建校85周年前后,形成能够有效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人才队伍数量充足,整体结构优化,综合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人才集聚效应凸显,人才比较竞争优势达到国内同类高校领先水平。

(二)学校人才工作的思路举措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确保人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引导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国之大者”,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培养赤诚爱国之心。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密切与人才的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不断增进人才对国情、省情、校情的了解。

二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注重挖掘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以科学家精神激励各类人才在集智攻坚中战胜新挑战,在团结协助中开创新局面。

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为先,创新师德教育方式,认真落实学校《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师德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制度。大力弘扬传承科大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承老一代矿院人默默无私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和知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引导人才潜心教书育人,“传帮带”强化团队建设,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2.坚持引育并举,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既要下大力气“引”,更要多措并举“育”,为各类人才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打造梯队结构合理、层次发展明晰的一流人才队伍。

一要健全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依托院士培育计划、山海英才工程、杰出青年人才计划、菁英计划、师资博士后等人才办法,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人才培育,着力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

二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正确处理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的辩证关系,完善引进和培育人才平衡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成长共生效应。以更开放的气魄和更宽广的胸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引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三要聚焦学科发展精准引育人才。以学科规划引领人才工作,紧密围绕各学科自身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和重点方向,统筹规划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科学编制人才引育计划,增强人才工作前瞻性和科学性,确保人才引育与学科发展规划相适应,做到精准引进,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

四是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把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政策支撑,打破条条框框,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实施“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优化支持方式,优先资源集聚,对具有成长为国家级人才潜力的青年人才进行特殊培养;加大“菁英计划”支持力度,稳定支持规模;落实岗位直聘、特聘等制度,完善青年人才成长“绿色”通道;发挥高层次创新团队对青年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人才融入团队发展;实行高层次人才团队整体考核制,把青年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五要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建设海外引才工作站。加强“111”引智基地建设,推动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研平台。加快教师队伍国际化,加大国际高水平团队、外籍高层次专家引进力度,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世界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进修、访学或合作研究,不断提高国际化能力和学术水平。

3.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突出问题。

一要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事人才制度,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承担各类人才制度改革试点,抢抓政策红利。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同行专家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学科差异化评价、岗位分类评价等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二要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聘用管理,改变“重引进、轻管理,重待遇、轻考核”的倾向,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制度。压实学院人才考核责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发挥高端人才引领示范作用。要增强成本意识,切实提高人才效益,强化对人才资源高增值性的认识,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形成人才资源自我增值、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确保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和现实需求相适应,充分发挥人才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赋能学科建设,人才资源向“高原”学科群和“高峰”学科优先集聚,助力打造具有科大特色的学科生态体系;赋能教育教学,注重教学型高水平人才引育,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挥高端人才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赋能科学研究,让人才从科技创新主战场涌现出来,从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不断提升我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木茂而鸟集,水积而鱼聚。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吸引力、竞争力。只有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成长生态,才能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一要落实人才工作责任。要持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压紧压实人才队伍建设“三个责任”,即:落实学科“主体责任”,各学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重点,确保人才引育与学科精准对接、无缝衔接;落实学院“主要责任”,发挥学院人才工作主观能动性,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作用,将人才政策落地、人才环境优化、人才工作成效等纳入学院各项考核;落实学校“主导责任”,学校党委总揽全局,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履行抓师德、抓结构、抓政策、抓服务等各项职责,共同落实人才工作责任。

二要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着力优化人才工作软硬环境,想方设法将学校人才强校战略落细落小落实,想方设法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深入实施“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优化校、院、团队三级人才服务体系;及时了解人才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打通人才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大力推动“一流设施建设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让人才潜心学术、安心教学,心无旁骛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

三要营造尊重人才浓厚氛围。全校要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努力营造人才资源广泛集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智慧充分涌现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要善于发现人才先进典型,宣传推广他们的事迹,充分发挥人才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老师们、同志们!时代召唤人才,事业需要人才,发展依靠人才。人才工作事关学校未来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让人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建功立业,为加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人才强省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科大力量!